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0篇
  32篇
综合类   222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8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3年   1篇
  1948年   1篇
  19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低覆盖度柠条固沙林不同配置对植被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已经在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不同配置的柠条锦鸡儿人工林,进一步研究不同带间宽度带内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覆盖度为20%左右时,合理的行带式格局分布的柠条锦鸡儿人工林带间植被的恢复效果优于随机分布格局的样地。(2)柠条行带式造林不宜太窄和盖度太大,会影响其林下物种丰富度。(3)宽的带间距带内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其生物量变化曲线呈现了两个高峰,出现在距柠条带6-8m左右,而窄的带间距带内只有一个高峰。因此,该地区柠条带宽度为12m-16m可以使其带内的草本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2.
一次富集回收产物与生物素标记探针杂交,运用磁珠亲和捕捉构建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文库。96个阳性克隆双向测序结果为75个克隆含有微卫星,登录号为DQ388769~DQ388807,表明二次富集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微卫星的方法。7个微卫星位点的特征分析显示,ES10位点是复制位点;ES37可能有空位点;其它5个位点可用于中华绒螯蟹的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93.
基于FLAASH模型的Landsat ETM+卫星影像大气校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FLAASH大气校正原理及算法,并运用FLAASH大气校正模型对美国旧金山地区ETM+卫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再对校正前后的影像进行地物光谱曲线分析和NDVI分析评价。研究表明,ETM+卫星影像经FLAASH大气校正后,较好地消除了大气影响。  相似文献   
94.
γ-60 Co辐射处理红安久梨诱变效应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4000rad剂量的γ-60Co辐射处理红安久梨休眠芽后获得的稳定分离的1a生枝条基因组DNA的影响,以明确辐射处理对红安久梨基因组DNA的影响。对20组共40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共获得3个稳定的RAPD引物。结果表明:红安久梨休眠芽分离成的红色枝条和绿色枝条基因组DNA存在差异,分离的红色枝条与未处理枝条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5.
生长激素(PST)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冰冻熔融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可达29%,当n(卵磷脂)∶n(胆固醇)=5∶2(摩尔比),超声时间3 min,中性环境,冰冻24 h或4 ℃贮藏3 d,其稳定性良好,包封率(29.1±0.4)%,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是一种古老的先天性免疫受体,参与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对维持免疫稳态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本研究克隆和鉴定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TLR13基因(命名为ToTLR13),其开放阅读框(ORF)为1 269 bp,编码42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13。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ToTLR13含有跨膜结构域(TM)、LRR结构域和TIR结构域,符合TLR家族的典型特征。通过建立TLR13保守域三级结构发现,ToTLR13与小鼠(Mus muscul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TLR13功能结构域的蛋白三级结构具有较高重叠性。多序列比对显示,ToTLR13与其他硬骨鱼TLR13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其他纲物种的序列相似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ToTLR13与硬骨鱼TLR13聚在一起,其中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最为接近,与哺乳动物、两栖类和贝类相分离。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分析显示,ToTLR13在健康卵形鲳鲹的心、鳃、肾、头肾、肝、脾、脑和肌肉中普遍表达,其中鳃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ToTLR13在其鳃、脾、肝和肾免疫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调,提示其经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免疫刺激后可能激活了炎症反应,启动了先天性免疫反应。亚细胞定位显示,ToTLR13定位于A549细胞质。本研究表明,ToTLR13在抵御病原菌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脊椎动物TLRs的功能进化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7.
98.
氟吡呋喃酮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探究氟吡呋喃酮在水稻稻飞虱上的应用前景,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10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5省8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结果表明:10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等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6.1~17.4),其中江西南昌、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和浙江杭州种群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RR=10.1~17.4);相反,白背飞虱除湖北孝感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水平抗性(RR=6.3)外,其他7个地区的田间种群均保持敏感(RR=1.1~3.6)。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氟吡呋喃酮防控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100.
The pathogenicity of 2 isolates of each of serovars 7, 3, 1 and 2 of 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was tested by intranasal inoculation into 60, 6-week-old large white pigs. Four dose rates varying from 0.27 to 560 x 10(6) organisms per pig with 10-fold serial dilutions were used. Surviving pigs were necropsied 7 days after inoc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pigs dying and developing gross lesions following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pigs given serotype 1 than for each of the other 3 serotypes, which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each other. Twelve of 16 pigs given either of the 2 isolates of serovar 1 died after acute illness and 1 of 44 pigs given either of the 2 isolates each of serovars 7, 3 and 2 died. Pigs given serovar 1 showed high temperatures, severe respiratory distress, frothy haemorrhagic nasal discharge and weight loss. Lung lesions were produced in all 16 pigs given serovar 1, in 7 of 14 pigs given serovar 7, 7 of 14 pigs receiving serovar 3 and in 5 of 16 pigs given serovar 2. The lethal infections were characterised by a severe acute fibrinohaemorrhagic necrotising pleuropneumonia, whereas non-lethal cases had lung lesions ranging from necrotising purulent pleuropneumonia to abscessa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solates in proportions of tissues culture positive for A. pleuropneumoniae for serovars 7 and 2, but not for serovars 3 and 1 suggested that isolates may vary in virulence within serovars, but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this poi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